13 年前的禁忌神作,又杀疯了
来源:槽值(ID:caozhi163)作者:槽值小妹
一部诞生于 13 年前的老电影,突然上热搜了:
《入殓师》。
今年 10 月 29 日,4K 修复版《入殓师》在国内重映,成为继《千与千寻》《菊次郎的夏天》《情书》后,又一部重映的经典日本电影。
上个周末,许多网友久违地走进电影院,在大荧幕上再会了这部难得的佳作。
结果走出影院时,一个个都顶着哭红的鼻尖和眼眶。
《入殓师》从 2008 年公映算起,问世已经 13 年。它的 " 回归 " 轻而易举地触发了一波回忆杀。
# 入殓师 # 相关话题引发网友讨论
为什么这部 13 年前的老电影,至今仍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?
01
这工作多 " 晦气 "
2008 年《入殓师》上映之时,拿下了 "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" 在内的数十项国际大奖,被影迷称为人生必看电影之一。
豆瓣上,已经有超 52 万人为它打出了 8.9 的高分,位列 Top250 排行榜第 116 位。
入殓,顾名思义,是把死者放进棺材里。
入殓师的工作,就是专门为死者进行化妆整仪、纳入棺中。
日常就是和尸体打交道,陪他们走完最后一程。
影片的主角小林大悟(以下简称小林)就是一位入殓师。他此前是一名职业大提琴演奏师,在东京一家乐团工作。
可带着重金购入的大提琴,准备追求梦想的他,突然遭遇晴天霹雳——
乐团宣布解散,事业、房租、买大提琴欠下的巨款一齐向他压过来;万般无奈之下,小林只能灰溜溜地带着妻子回老家。
经济窘迫之际,报纸上一则 " 旅途协助 " 的招聘启事吸引了小林的注意——
" 经验不限,年龄不限,待遇从优。"
误以为是旅行社招聘启事的小林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这家 "NK 代理公司 "。
NK,日文 " 纳棺(noukann)" 的缩写,意为入殓。
没想到,"NK 代理 " 的真身是一家殡葬公司。
所谓的 " 旅途协助 ",其实代表着 " 送死者最后一程 "。
可面对优厚薪酬的诱惑,需要赚钱养家的小林还是留了下来,误打误撞成为一名 " 入殓师 "。
起初,小林对这份新工作很不适应。
第一次跟社长 " 接活 ",就遇到一个棘手的案子——死者是一位去世两周才被发现的老奶奶。
一进屋,小林就被尸体腐烂的味道熏得睁不开眼睛。
更让他不敢睁眼的,是被子下面那具已经躺了两周、面目全非的尸体。
仅仅只通过电影中露出的老奶奶的一双脚,以及桌上盘子里爬满的蛆虫,就能脑补出尸体会是多么糟糕的情况。
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,原本让小林 " 看着就行 " 的社长,突然命令他 " 过来抬脚 "。
终于,他再也忍不住胃里的翻江倒海,一边干活一边不停地干呕。
完成第一次入殓工作后,小林像灵魂出窍一样恍惚了很久。
他不敢直接回家,而是来到一家澡堂,拼命用肥皂搓洗身体。
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洗掉身上的怪味,也能冲淡些许内心的恐惧和厌恶。
没错,对这份工作他是恐惧的,因为每天要面对因各种各样原因逝去的人。
目睹一个个陌生人的死亡,对小林而言是一次次的心理冲击。
假如遇到上文独居老太太这种 " 情况不太好 " 的,又是在挑战他的心理承受极限。
而厌恶,除了因为要与死者打交道,更多来自于他对自己的失望及否定——
我本该拉我的大提琴,成为一位音乐家的,怎么就落入这般田地了呢?
他不甘心,更无法接受那些来自周遭的歧视——
妻子的不支持,亲友的不理解,陌生人的冷眼。
入殓师这一行是这样,或者说殡葬行业整体境况都大同小异。
因为工作内容涉及亚洲人最避讳的 " 死亡 ",长久以来承受着诸多误解。
" 不干净、不吉利、太晦气、赚死人钱…… "
殡葬业的从业者们被太多异样的眼光审视着,常常得不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认同。
02
死亡,不冰冷
小林在成为入殓师以后,跟随社长去到各处为死者入殓。
他既温情又残酷的工作内容,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了观众面前:
仪式伴随着一个庄重的深鞠躬开始,入殓师在死者家属面前,轻轻揭下盖在死者脸上的白布。
用镊子夹着棉球,从死者的口腔开始清理;
再仔细地为其擦拭身体、清除身上秽物;
然后帮死者穿上殓衣,摆放好肢体的位置,打理面部妆容;
最后将死者缓慢平稳地抬入棺中,完整的入殓才算结束。
" 整个过程平静、细致、而温柔,最重要的是充满爱。"
这样才能够把离开的人重新带来身边,赋予其 " 永恒的美丽 " ——最后一次留给亲友的记忆。
看着社长一次又一次地为死者更衣、化妆,有什么东西在轻轻敲打小林的心房。
他仿佛被这份细腻和温柔慢慢融化着,感动着。
通过一场场入殓仪式,小林和社长近距离地看着听着各个家庭的悲欢离合。
他们送走了一个烧炭自杀的小伙子,他是一位性别认同障碍者。
生前因为想变成一个女人,总是化妆、穿女装,从未被家人理解。
父亲不止一次地训斥他说:" 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!"
直到他离开,父亲才终于认可了儿子:" 现在我才明白,就算他打扮成女孩的样子,他始终是我独一无二的孩子啊!"
可惜这句迟来的理解,儿子却再也听不到了。
他们送走了一位积劳成疾的妇人,入棺之前为她涂上生前最爱的口红。
丈夫看着太太依然美丽的面庞,回想起他们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,终于泣不成声。
仪式结束后,丈夫追出门外向两位入殓师致谢,还送上晒好的柿饼作为答谢:
" 这是她一生中,最美的一次。真的,特别感谢。"
他们还送走一位深受家人爱戴的爷爷。
爷爷的妻子、女儿、孙女将他团团围住,一人在他的脸上留下一个吻。
以及一位有少女心的奶奶,小林接受了奶奶孙女的建议,给她穿上生前最喜欢的白色长筒袜……
见过这么多生离死别后,小林逐渐认识到他的这份工作,不仅仅是一份赚钱养家的工作。
他更像一个摆渡人,在生命与死亡之间建立起连接。
让生者得到安慰,让死者能够安息。
03
死亡不是终点,
而是生命的延续
小林对 " 入殓师 " 这份工作态度的转变,是在一次次跟随社长入殓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。
他渐渐喜欢上了这份工作,逐渐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与尊严。
而小林的妻子美香却始终感到排斥,在劝丈夫辞职无果后,失望地回了娘家。
她虽然深爱小林,却不理解他怎能把这种 " 不干净 " 的工作当成事业。
而让美香明白了丈夫的坚守的,是一位老熟人的意外离世。
小林以入殓师的身份,面色庄严地为老板娘穿衣、抚面、化妆,郑重地送这位老朋友 " 踏上旅途 "。
整个过程,美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,看他举手投足间充满着的对逝者的敬意,看他满怀深情地与对方告别。
她眼里的泪光在告诉小林,她的理解、醒悟,还有她的抱歉。
她知道,丈夫已经从内心里接纳、并且深深爱上这份职业了。
就像他当初热爱大提琴一样。
虽然表面上看起来,音乐和入殓,一个是阳春白雪,一个是下里巴人。
但它们带给人们的爱与抚慰,本质上却没有什么不同。
好的音乐能让它的听众身心愉悦,与所处的世界达成奇妙和谐的共振;
一场完整的、用心的入殓仪式也能让生死双方温柔地告别,互道珍重。
这对死者而言是一种尊重,对生者又何尝不是最好的安慰。
自此,小林和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和解。
促使小林继续从业的动力,已经从简单的金钱动力,转变为信念的力量。
闲暇时候,他也会为同事、妻子或自己拉上一首大提琴曲。
那首电影中出现了 4 次的,由日本知名作曲家久石让谱写的插曲《Memory》,也像是一对轻盈而矫健的翅膀。
每次奏响,都让人的思绪跟着它飘到千里之外,飘到了有自己思念之人的地方。
属于小林的乐团解散了,但他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仍未退场。
电影用娓娓道来的温柔叙事,触碰着 " 死亡 " 这个禁忌话题。它试图用举重若轻的方式让我们明白——
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,而是生命的一部分。
可惜我们一直以来对死亡话题的规避,死亡教育的缺失,让现实中许多像小林一样从事入殓师的人,遭受着种种不平等的对待。
比如山东济宁的一位 90 后女孩,也是一位职业入殓师辛莎莎。
高考填志愿时,她的父母就百般阻挠她填报殡葬专业。
以不交学费作威胁,扬言要和她断绝关系,只为拦住女儿走上这条 " 歪道 "。
尽管如愿从殡葬专业毕业,工作后的莎莎依然遭受着来自各方的生活压力——
几经周折找到的出租屋,因职业原因被房东委婉拒租;
上了出租车,一听要去殡仪馆,司机都不愿意拉;
老朋友不愿跟她握手,朋友结婚生子也没有邀请她参加。
在他们眼里,因为工作太 " 晦气 ",她也被看作了一个肮脏、不详的象征。
西安的殡葬师袁军强也有着类似的遭遇。
在西安殡仪馆工作的他从业 20 多年来,总共为 3 万名逝者洗澡、着装、化妆、殡殓。
有时还要冒着被病菌感染的危险为特殊遗体进行拼接、缝合、防腐。
可一丝不苟地为每一位逝者送行的他,却不断听到周遭冷嘲热讽的声音:
" 小伙子长得白白净净干啥不好,非得和死人打交道,真是没出息。"
也曾因为遗体还没有火化好,被逝者家属上来就扇耳光。
这些袁军强都默默承受着,理解着,唯一接受不了的,就是 " 别人低看我们 "。
因为在他看来,每个人无论生前还是死后,都应该被人好好爱着。
而送逝者走过最后一程的他,就是为了让逝者更好地被关爱,尊严更完整地被捍卫而存在的。
当他被误解,被嫌弃,被轻蔑时,是不是也代表死者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,死亡并没有被社会大众正视呢?
可就像《入殓师》中一句台词说的:" 死亡就是一扇门。它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,而是穿过它,进入另一阶段…… "
门后或许是平静,或许是一种延续,或许是我们无法预知的另一种永恒。
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标准答案,但每个人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感悟。
影迷在豆瓣上分享自己的观后感
有人说,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,路上有悲有喜,有笑有泪。
尽管起起伏伏,境况各异,但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却是一致的——出生和死亡。
或许只有直面终点,才能更好地明白起点的意义。
只有理解何为 " 死 ",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 " 生 "。
泰戈尔曾在《生如夏花》这首诗中写道: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。
那么就让我们抓住今天吧。
尽管生活从来没有容易过,但活着的意义,就是要把不容易的生活,过出属于自己的诗意。
只要用力爱过,勇敢寻找过。
其他的顺其自然又有何不可呢?
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 " 槽值 ",情感八卦吐槽,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,既能提笔写文,也能教你把妹撩,关注槽值寻找共鸣。公众号:" 槽值 "(ID:caozhi163)微博 @槽值。
特别声明: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。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,请及时与lanniao@4k321.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,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