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鸟 发表于 2021-11-20 23:19:31

热搜拍成电影,这国产黑马真敢

  Sir 极少被国片如此近距离地 " 偷窥 " ——
  夜深人静。
  一个人躺床上,放下刚刷得发烫的手机,翻身入睡。
  突然,心里发毛。
  怎么感觉有人盯着我??

  大早上起来,还没清醒。
  可看着沙发上的坐痕、卫生间的纸巾、门锁上的指纹……
  瞬间醒了——
  这屋子。
  好像还活着另一个人???

  更别说那些你看不到的,门背后、床底下,衣柜里……
  肯定有人躲在里头!
  不行不行。
  走出影院,Sir 相信你心里也只有一个念头。
  回家先换掉它——
  门锁

  之前说过,本月最受关注的华语新片之一。
  果不其然,今天一上映就是票房冠军。
  只看海报,大概能明白电影主题。
  女性独居危机。
  没记错的话,大概今年第一次——
  大银幕经过整年的 " 热血轰炸 " 后,才有国片如此袒露地指向我们身边现实的凉意。
  不仅因为社会议题自带的触目惊心。
  更因为这些议题透过影像,辐射于角色,并最终穿越银幕抵达我们的肌肤。
  天冷了。
  但真正刺骨的——
  还是那一颗颗藏在门后的人心。
  01
  凉意首先源于真实的代入感。
  主人公方卉(白百何 饰),一个在城市里独居的单身女性。
  她住在一间租来的一居室,工作是银行客服,日常生活两点一线。
  白天在公司,晚上回出租屋。
  看她家中的陈设,这样的生活状态,她已经过了好几年。
  客服的工作,大家都懂。
  面对各种客户的各种情绪,不讲理的,不理智的……同时保持专业和亲和。

  下了班,还有父母打电话的日常,和绕不开的两大话题——
  催婚。
  回老家。
  太真实了。

  这不就是社畜本畜?
  焦虑还是表层。
  真正刺痛 Sir 的,是电影里的这句话:
  人,都得有靠(山)。

  没错。
  执念,对未来的执念。
  和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,方卉背井离乡,独自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,为了未来打拼。
  可未来是什么?
  没有很清晰。
  现实却总是着急告诉我们,未来和未来之间是有鸿沟的。
  电影中有个情节。
  和方卉情同姐妹的同事小曼(王紫璇 饰),明明和方卉干着同样的工作(还没她干得好),却可以活得非常开心自在——
  工作时,生气可以对客户发脾气;生活中,有什么不爽就敢当面怼回去。
  有喜欢的人就敢大胆去倒追;闲暇时享受大城市的小确幸。

  活成了方卉憧憬的模样。
  因为小曼更勇敢吗?
  不。
  因为她是本地的土著,家里在银行里有关系。
  所以当单位轮岗的要求下来,小曼根本不用为此担心。
  而方卉,却不得不面对上司别有用心的暗示——
  跟我好,轮岗时你就能分到一个好地方。

  凡事,都得有个靠。
  凡事,也最怕比较。
  《门锁》的 " 代入感 " 并非停留在行为上的一比一复制。
  更是心理的代入——
  执念的 " 执 " 字,不是理想,更多是恐惧。
  都市里的孤独、压力、功利,看不惯也打不破。
  但我们更不能接受当 " 逃兵 "。
  于是。
  只能蒙着眼睛跑进那条不知尽头的隧道。
  铤而走险。
  02
  大城市第一 " 险 ",租房。
  你有没有仔细想过?
  这个陌生的城市里,有多少人,知道你的门锁密码?有多少人,有你家门锁的钥匙?
  或者再具体一点,有多少人,存在进入你家的可能性?
  房东?二房东?
  中介?邻居?

  楼下的物业、保安,或者,快递、外卖、保险……
  在万物互联的当下,不知不觉中,你已经有太多的信息,泄露给了陌生人。
  生活有太多的人,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去伤害你。
  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的坏人。
  如果呢?
  怎么办?
  《门锁》就是这样一个故事。
  方卉所住的小区,有点 " 上年纪 "。
  两个细节。
  走廊上肆意摆放的杂物,中介对此地熟门熟路。

  暗示,这里人员密集,流动频繁,邻居都是租客,谁也不认识谁。
  另一个,小区物业。
  监控坏掉,保安人浮于事。

  表明,管理松懈,安全状况不佳。
  大环境不行,身边人呢?
  这么说吧,方卉身边几乎——
  全员恶人。
  还记得前面想潜规则方卉的上司么?
  那好歹还是工作的场合。
  在电影里,上司直接弄到了方卉家的地址,上门骚扰。
  怎么骚扰的?
  典型 "PUA" 套路——
  一言一行,利用对方的尊重和善意。
  暴露本性前,会装作绅士,在工作中帮忙,还主动要求送方卉回家。
  被礼貌拒绝后。

  车门打不开了。
  时间几乎停止,凉意随脊柱提到头皮——
  像撞进猎手与猎物的对峙。
  当方卉最终安全下车,回到家长叹一口气时。
  你以为逃过一劫?
  咚!咚!咚!
  —— " 是我啊 "。

  结局 Sir 不剧透。
  但可以提醒一点:
  所谓 "PUA" 的本质是什么?
  不是单向的蹂躏、养成、施压。
  而是对自我意识的双向凌辱——
  亲密关系中的眷恋,甚至一切人与人之间的情理、世故、潜规则……都被当成武器和掩护。
  一边施加关切。
  一边施加暴力。
  
  对了,小区不是有保安么?
  Sir 不怕告诉你——
  她家地址,就是保安给出去的。
  更别说,这保安(范丞丞 饰)也不太正常。
  从头,到脚。

  头上有诡异的血迹。
  而当方卉寒暄完想关上门时,保安的脚,死死挡住。
  还有中介大哥(刘頔 饰)。
  衣服喜欢穿黑的,心也是黑的。
  他和房东新签了合同,为尽快赶走方卉,上门挑衅。

  暴力侵害倒还可以躲。
  但这些呢——
  以上电影都有呈现,甚至更极端。
  房子被入侵的事实。
  谁是凶手?上司、保安、中介?
  还是邻居,朋友?

  你们自己去看。
  对于《门锁》来说——
  恶人是谁,不重要。
  " 恶 " 一直存在,才重要。
  03
  暂时跳出电影,回到现实。
  2021 年,中国的单身人口已经突破 2.6 亿人,其中有超过 9200 万成年人,处于独居状态。
  据预测,未来十年内这个数字会达到 1.5-2 亿。
  意味什么?
  我们很可能迎来更多的 " 弱者 "。
  不是武力值的弱者,话语权的弱者。
  是关注度的弱者。

  想像一个场景。
  大半夜,一个人在家。
  听到门锁不断传来 " 密码错误 " 的消息。
  门把手被不断转动,锁匙卡住打不开的声音。

  这种安全区域被侵入的感觉,即便 Sir 身为男性,也不免有些瘆得慌。
  方卉绝不是疏忽的人。
  为了让恶人忌惮,特意在门口摆上了男生的球鞋,在家里挂上了男生的衣服……
  她日常越谨慎。
  越是证明轻视的存在。

  外人总以为——
  假装家里有个男的,就能幸免于难。
  我们自己或许也以为——
  拿个快递,开门关门,没事的;
  租个高端点的小区,没事的;
  即使真的 " 有事 "。
  人们也只会在短暂关注后,把悲剧归结于小概率的 " 不幸 "。
  更严重的恶意事件就不列举了。
  别误会,Sir 并非故意耸人听闻。
  我们当然无法寄希望于一部电影改变现实,现实中有许多人为此做着具体的努力。
  《门锁》在当下最大的意义,或许只是唤起我们对于独居者,尤其是被侵害者的关注。
  这样的关注,是时候到来了。
  电影中的双方。
  绝不只是狭义的女性和男性。
  而是弱者与作恶者。

  抛开性别,方卉不过普通人。
  生活里受气包,工作上被欺负。
  总想着忍一忍就好,下一次就不会。
  可是,真的么?
  Sir 必须承认——
  《门锁》确实有主题先行的嫌疑,以及面临题材本身的各种限制,导致最后反转没有带来更大的意外感。
  但它依然在限制中试图留下反思的空间。
  电影结尾。
  方卉拿起大棒,对着凶手,发泄着自己一路走来受到的所有委屈和不满。

  热血沸腾?
  在 Sir 看,这个明显过于理想化的结局,恰恰是电影最深的一层凉意。
  复仇和反抗是表面。
  它真正暴露的——
  我们内心都有一个怯懦的自己。
  保护它。
  而不是改造它。
  只有当我们的社会不再要求每个人无坚不摧的时候。
  门外,才是暖的。
  我们心里的 " 锁 ",才能缓缓打开。

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  编辑助理:吉尔莫的陀螺

特别声明: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。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,请及时与lanniao@4k321.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,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热搜拍成电影,这国产黑马真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