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华语电影圈,能叫得上名字且作品拿得出手的女导演真是少之又少。
唯独只有她,人称香港电影新浪潮当中首屈一指的女性导演,有人说,她是中国第一女导演,顶起了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,她是许鞍华。
今天介绍的这部纪录片,由她的好友兼拍档,美术指导文念中执导,回顾了她四十余载光影生涯,就算你不是许鞍华的粉丝,也会被片中那些为电影执着的人而感动——
《好好拍电影》
跟以往以人为主题的纪录片不同,该片放弃了以年龄推进的描述方式,而是通过对许鞍华本人以及周边朋友和拍档的采访和爆料。
镜头之下,许鞍华展示了可爱又真实的一面。
单从外貌上看,应该没有人看得出许鞍华是个中日混血儿吧,许鞍华的父亲原是国民党文书,母亲是二战后滞留中国的日本人,祖父母为了免受亲戚朋友歧视,只说她是东北人。
许鞍华在 16 岁的时候才知道母亲的真实身份,特殊的家庭背景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。
看许鞍华的电影,你会发现她会将很多个人经历放在电影里,像在《客途秋恨》里,爷爷每天都要求孙女念唐诗,要求她不能忘本。
张曼玉饰演的晓恩就是以许鞍华本人为原型,当晓恩陪伴母亲回日本探亲后,她才真正开始了解母亲的过去。
一句 " 愈亲的愈远,愈远的愈亲 " 道出了影片的内核。
受爷爷的影响,许鞍华从小就热爱中国文化,取得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后,她远赴伦敦进修,在那里,她找到了电影,从此再没停下脚步。
许鞍华拍电影不止为了拍而拍,她把自己对社会、历史、文学,以及对电影本身的了解,融入到拍摄的过程中,导演只是她的职业。
按她自己的话说,如果电影是她的老婆或老公,文学就是她的情妇。
许鞍华天生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,小时候读书就是个问题少女,经常把老师问得哑口无言。
在香港大学求学期间,别的同学都是顾着玩,考试便临急抱佛脚,但是许鞍华却反其道而行之,她对学习很用心,同时不停给身边同学洗脑,要勤奋,要努力,结果遭到同学们的排挤。
从伦敦进修回来以后,许鞍华兴致勃勃地抓着相机到处拍照。
结果连相机盖都没打开,一天下来,她浑然不觉自己在做无用功,只觉得好多东西想拍。
每次想到这一幕,许鞍华都忍不住狂笑。
在那个时候,香港电影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,大家都在各种尝试,所以很多女孩子会在电视台工作,许鞍华也是其中的一员。
虽然师承胡金铨,但并没有得到什么特别优待,要想成功还是得靠自己。
于是许鞍华翻箱倒柜,去查各种历史资料,她喜欢把镜头对准那个时代下特定的故事,譬如来香港逃难的越南难民。
当时很多同行都表示惊讶,香港的故事都没拍好居然跑去拍越南人,但许鞍华就是有这种超前意识和创作格局,对某些事有足够的认同感,之后就有了《胡越的故事》《投奔怒海》等影片。
许鞍华的起点很高,第一部处女作《疯劫》又疯狂又血腥,但非常成功,风头一时无两,大家都对这个女人佩服得不得了。
她成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领头人,改变了整个电影生态,用刘德华的话说,就是男人堆里的女老大。
在许鞍华的眼中,拍电影的只有人,不分男女,所以在《撞到正》的时候,她带领几乎 " 全女班底 " 参加制作。
连当时的第二副导关锦鹏都笑言,她们把我当成女人咯。
许鞍华自身对电影拍摄的要求很高,她不赞同如今的拍摄手法,连群演都有剧本,太像摆拍,演员都不会真情流露了,气到她想杀人。
在片场,许鞍华有自己坚持的东西,读书的时候因剪片和同学意见相左,她抓着剪胶片机追了同学一路。
工作后,有时和团队争执不下,她会生气跺脚,一个人跑到角落旁生闷气。
脾气暴躁,爱骂人,是不少拍档给她的标签。
每次骂完人,许鞍华都会买一堆吃的喝的,真诚地鞠躬道歉,大家都明白这是工作需要,不会放在心上。
但是这头刚道完歉,没过一会儿,她又开始骂骂咧咧,大家都习以为常了。
虽然许鞍华对电影执着,但她绝对不是一言堂,如果能说服她,她一定会听。
在电影起步初期,预算有限,在这种情况下,她非常懂得善用资源,譬如在《撞到正》中,一支手电筒 + 一支射灯,就能拍出深夜见鬼的恐怖感。
随机应变,能屈能伸,适应力强,也是一种香港精神。
然而获奖无数之后,许鞍华也迎来了人生的低潮。
她用了一年的时间拍《书剑恩仇录》,花了血本的电影却差强人意,然后是《倾城之恋》,被观众骂到体无完肤,她每天都过得像行尸走肉一般,这一沉沦就过了十年。
但她从来都没想过要转行,就算是不卖座的小片子她也要拍,她怕一停下脚步就忘了自己的初心,所以每一次拍电影,她都当成是最后一部来拍。
在《姨妈的后现代生活》,许鞍华把镜头对准了知识女性退休后的戏剧人生,她把对自己日后生活的各种担忧拍进了电影里。
毕竟在现实生活中,她未婚未育,家里只有母亲和一只猫陪伴,她也有老年人的焦虑问题。
不仅如此,她也会因不够漂亮而自卑,想去整容,想减肥,然而一转身就啃了个菠萝包。
在出席颁奖礼时,她会说:" 我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生死搏斗,还是穿不下那件红色旗袍,我要跟赞助商道歉 "。
虽然贵为名导,但是许鞍华的家跟一般普通香港家庭的家差不多,家居简陋,陈设单一,物质从不是她要的东西。
别人送给她一个漂亮的名牌包,她说这个包放不进 A4 纸,转身送给了外甥女。
在拍片前,许鞍华会穿着一条宽大的长裙去取景地附近转悠,很认真地观察市民的生活。
有时走累了,她就在路边抽根烟,跟路过的陌生人借火,烟和酒,应该是她除了电影和文学以外,最喜爱的两样东西了。
她曾经试过在大醉以后,疯狂背诵莎士比亚的诗句,吓跑了徐克和施南生。
拍《投奔怒海》时,搞得原本不抽烟的刘德华都跟着学了起来。
如今的许鞍华,对电影创作依旧有无穷的热情,她要求自己要不断进步。
张叔平说,做电影导演是神,严浩说,做电影导演是只狗,而萧芳芳却说,许鞍华是在神与狗中间找到一个平衡。
好好拍电影,Keep Rolling,不要喊停,这需要信念,也需要奇迹。
特别声明: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。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,请及时与lanniao@4K321.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,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。
|
|